好事開張至今兩週了,除了週末陸續有好友相挺來玩之外,平日多是一些因孩子而認識的媽媽來坐坐聊天,有趣的是附近鄰居會散步過來看看、看看那麼久沒人住的番社20號有什麼好事…
我蠻喜歡跟這些鄰居們聊聊天的,聊聊他們對好事的看法、聊聊他們平常都在做些什麼。今天來分享有兩個金銀紙爺爺來好事聊天的故事。
竹南中港過去曾是全台灣最大的金銀紙製造產地,當時整個中港地區最高紀錄有300餘家手工金紙店,家戶門口曬著手工金紙,黃澄澄的好似片地黃金,可說是當地第一大產業,不過隨著時代演進,金銀紙產業因為環保、東南亞中國廉價進口…等因素逐漸沒落,至今約剩下個位數的手工金紙製造店家,其中兩位分別是位於番社的陳爺爺跟不倒翁工作坊的翁爺爺。
這天陳爺爺拄著枴杖走到了好事門口,我正在收拾,想要請爺爺喝杯茶,爺爺卻說他來看看就好,於是我們就在們口聊了起來。就像是一本活的台灣地方史,陳爺爺分享了許多金銀紙的典故及中港地區的居民軼事。
走入中港番社仍可見在日光下曝曬的手工金紙
早期自中國來台的漢人乘船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順著中港溪進入竹南地區定居,前來台灣開墾的先民將原本家鄉的生活習俗與宗教習慣帶了過來,金銀紙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金銀紙多是跟著船來到台灣,不過卻常因氣候不佳延誤船班,載著金銀紙的船有時一兩個月都到不了,遇上大祭典沒東西可燒時當地的居民非常緊張,於是就有人說,既然船到不了,那不如我們自己做吧!
於是就有人就照著先前有留下來的金銀紙,利用當地的材料、依樣做出金銀紙來,開啟了台灣自製金銀紙的歷史。而竹南因為歷史事件及天候因素,許多金銀紙店家在此落腳,成了上一代的金銀紙造重地,更有金色中港的美稱。
手工金紙耗時耗力,加上環保考量,目前僅剩少量製作,而會做的師傅阿姨們更是越來越少,讓我們用文化保存及欣賞傳統技藝的角度來認識台灣的金銀紙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