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在地建築史教材 #蕃社土埆屋 屋瓦前傾、土牆剝落、土塊殘骸落滿地 在地建築教材崩壞、行人安全堪憂

從今年三月份開始雨勢斷續不停,蕃社聚落裡的一間 #土埆屋 面臨莫大的危機。純土磚牆的結構,方型土磚紋理清晰、採用粗糠稻梗製磚的自然建材工法,時常吸引附近學校或是機關團體來參觀,認識在地的老建築,可以說是在地建築史的最佳教材。

多年已無人居住的土磚屋屋頂塌陷、外牆裸露,加上連日的大雨侵襲,土磚在沒有保護的狀態下受雨水侵蝕,終於在三月份時引發今年第一次的屋頂前傾與牆面崩落的狀況,而近日又再度發生嚴重的崩塌,大面積的石灰牆壁剝落、屋頂重量壓垮壁面,導致上方土磚大塊掉落,一條僅能摩托車經過的小巷頓時布滿土堆殘骸,經過的鄰居除了要閃避地上的土塊、還要小心不時從上班掉落的碎石,連鄰近的孩子要來參觀都要保持距離。

土埆屋位於 #中港 #蕃社 的小巷弄內,由於多年已無人居住,不知屋主去向,近年因在地文化意識崛起,推廣文化復興加上附近學童參觀土埆屋融入鄉土教學,引起許多在地居民的重視,日前也將土埆屋的倒塌狀況上報鎮公所,但尚未得到公所的處理回覆。

竹南在地文化因為時代的變遷、耆老的殞落、世代斷層與政治環境的冷漠正一步步的消失,就像這垂垂老矣的土埆屋一樣,雖有著先民的智慧與歷史的意義,卻因為人們刻意的忽視而崩潰於你我的眼前。

身為推廣在地文化工作者的我們很痛心也很著急,很希望能為這棟老屋做點什麼,希望走進蕃社巷弄的孩子可以繼續透過老屋與大自然對話,認識自己生長的所在地,希望認識屋主或是曾經住在蕃社的鄰居可以一起幫忙,為老屋延續他在在地建築文化的使命。

中港陳家古厝 蕃社裡的華麗三合院

中港陳家古厝

古厝正面截圖

就在中港百年古蹟慈裕宮的南側50公尺處,從民生路與守法街口步入即可看到一棟紅瓦紅磚的建築,門牌上寫著蕃社30號,經典的閩式三合院結構端正、散發出穩重宏偉的氣勢,細節則佐以日式匠心巧思,混搭建材加上精緻裝飾,透露出日治時代仿歐建築的浪漫氣息,在鄰近改建的透天厝相襯之下顯得與眾不同,帶有一絲訪古尋幽的愜意。

蕃社孩子難忘古厝情,整修古厝成地方文化研究據點
外舊1

屋主陳保成現年已67歲,自小在蕃社長大,7年前返回老屋時看見垂垂老矣的古厝屋頂塌陷、磚傾瓦碎、院庭雜草叢生實在不忍,便在心中立下宏願有朝一日要重整古厝恢復舊時榮貌。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在多方奔走、家族協調數年之後,於2013年開始動工整修古厝,並且確實考究1937年建屋時的原樣,透過與聯合大學教授合作、加上實地走訪台南安平古厝重建經驗、邀請南部擅長修繕老屋的團隊至此駐點修繕,終於在2015年完成結構重現。

傳統閩式三合院與日式仿歐風格 撞擊出時代經典建築

2修復後正面

如今我們看到的陳家古厝,為正三合院的閩式建築,正身大門上斗大的「穎川堂」代表的是陳姓家族的堂號,正廳居中、兩側有左右護龍,中間包圍處稱為「埕」,建築結構完全考究1937年的工法,經典的紅瓦硬山馬背型、明顯中線、屋簷步口精緻木雕、挑高木構樑柱、大小窗框等,架構清新、裝飾講究。

而因時代背景的加持,匠師加入了日式仿歐的風格,正面牆壁與柱體採當時流行之洗石子工法,次間上方開了兩扇圓圓的牛眼窗、屋脊貼上了色彩繽紛的日式花磚,整體呈現穩重中帶著低調的華麗。

如同大多數在中港的居民一樣,當初陳家在此地亦是經營金銀紙加工業,左護龍門楣上的「槌韻」便是屋主小時常聽到的斬紙聲,用心的屋主將陳家的開發史以優美的文字呈現在古厝內的門簾上,屋內亦有展示重建過程中的影像紀錄,值得花點時間細細走讀。

古厝導覽

陳爺爺回憶小時候,因為家裡金銀紙廠做工的人多,傍晚阿嬤常煮一大鍋米粉湯,吆喝親戚鄰居或是打工的孩子們來喝米粉湯,一大群人圍著熱呼呼的食物,談天說笑好不熱鬧,那份因三合院而凝聚的親密感讓他無法忘記,因此在修復完成後,陳爺爺便將古厝做為此聚落的文化研究場域,整理古厝的周邊環境並與在地的團隊合作,將空間活化做為假日市集、文化活動、藝文展覽等利用,以預約方式開放學校機關團體參訪、並有志工導覽解說,透過近距離與舊建築接觸,扎根在地文化教育。

地址:竹南鎮中港里蕃社30號

活動預約及開放時間請洽蕃社30或  House好事 粉絲頁

古厝前世今生影片

對花磚歷史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古厝裡的花磚

 

又一個記憶寶盒關閉,阿木伯再會了

中港詩人阿木伯春雨驚蟄浴大地

雷聲低鳴若嘆泣

吟詩唱詞猶在耳

回首棚下故人離

過年後回到工作崗位上,某天經過生存巷時發現有戶人家搭了棚子,一般搭棚大多表意家裡有事,看著那搭棚位置,有點不安,找個時間兜過去看,門口花圈上幾個顯眼字寫著「林老太爺…」,頓時腦中一片空白,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

去年10月我們第一本地方刊物<<山海集>> 找了阿木伯當引言人,透過他的故事帶我們看中港的風華,阿木伯從小在蕃社長大,一生跟著中港興衰起伏,是我們研究在地文化的瑰寶,很多地方野史故事都是透過阿木伯得知的,小時候跟著秀才兒子學習漢文,喜歡讀詩研究地方文史,偶爾會到店裡來教我們吟唱一兩句,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那些唐詩用台語朗誦出來是這麼有韻味的文字。

記得剛到蕃社時,對每個地方典故都很好奇,阿木伯總會像說書人一樣連說帶唱的為我們說明白,說起他在慈裕宮門口賣花生仁湯、說起中港街上的人文韻事,偶爾還會談到他即將上大學的寶貝孫女,我仔細的把每一句他說的話都記下來,多希望時間能就此停留、讓我們多挖掘一點這個在地文化的記憶寶盒,也因此我們在編輯山海集時立刻就決定要拍攝紀錄阿木伯。

對於阿木伯,我們有著無限的感謝,感謝他關照著我們,感謝他對地方文化的貢獻,感謝他帶領我們認識中港。

能夠紀錄這樣一個有故事的人,我們深感榮幸。

老物新生 老板凳與日式花磚

cropped-54421020_2350882418522908_416160710117031936_n.jpg剛進駐蕃社有段時間聽到鄰居在敲磚打牆,一問之下原來是屋子老舊了,想要拆掉舊結構翻修增建,在工地裡看著瓦礫堆裡的舊物很是不捨,常常不顧頭上掉落物的危險要去撿拾一些老東西回來,當時也沒想著撿來要做什麼,只是想留下一些老屋曾經風光過的回憶。

這半年對木工大有興趣的木工先生南來北往的拜師學藝,習得了一些不錯的敲打研磨功夫,於是古厝的陳爺爺便提出是否可以將他收集的花磚鑲在老板凳的想法。為了保護舊物,木工先生先試做了一版,用自己手做的全新板凳鑲上鄉村風格小花磚,看著好似還不錯,於是這兩天動手開始將老板凳與日式花磚結合。

斑駁帶點粗糙的長板凳中間鑿了一個大小適中的正方形凹槽,將那塊見證台灣日治時期的花磚輕輕放入,原本木頭的粗獷感瞬間變柔和了起來,化身一座華麗的傢俱,就像電影裡看到的那種精緻典雅的復古傢具。

五十年老板凳加上九十年老花磚,誰說老物就無用?

華麗轉身就在匠師的巧手裡。

<<蕃社古厝。月小聚 >> 市集X手作X童玩

<< 蕃社古厝。月小聚 >>  #市集 手作 #童玩

四五月市集海報

過去兩年來在蕃社老屋聚落舉辦過大小不同型態的市集與文化活動,帶來不一樣的市集風格、與很多在地職人結為好友、一起為夢想努力著⋯⋯

 

今年度我們將邀請這些在地職人們每月帶著作品來古厝市集與大家分享,每月固定一小聚 。

 

「蕃社古厝。月小聚」在 3/10(日)、4/13(六)舉辦,主題為 童遊市集 。

市集邀約到手工甜點、多肉花園、布藝、紙藝、木工、烘焙等不同領域的在地職人,讓民眾漫步欣賞手作的溫度與心意。

三四月的春季市集主題特別以「孩子」為主角,設定為古厝裡的「童遊市集」,我們找了自然環保取材的玩具,竹編青蛙橡皮筋跳繩手陀螺 …等,讓孩子們遠離數位產品,來古厝進行一場肢體與腦力激盪的 童玩擂台賽,更邀請了附近鄰居桐樂小樂團音樂與舞蹈表演,伴隨著八袋老師精彩的現場吉他演唱~

記得把時間留下來,3/10、4/13
一起來蕃社陳家古厝走走吧,在老屋裡逛市集回味童年。

阿木伯故事時間:全台灣唯一的「生存巷」

阿木伯故事時間

阿木伯家就住在生存巷上,已經高齡84歲了(民國24年生),是個地方的活寶典,一生在中港竹南地區闖蕩,見證了地方的興衰,總是可以從他口中挖掘許多地方軼事,最厲害的,阿伯小時跟過秀才世家讀漢學,現在還很喜歡用台語吟唱詩歌,是我們復興地方文化一個知識的寶庫。

上回他來到好事,聊天之際,我好奇為何後面那條小巷會稱作「生存巷」,短短一條,沒幾間房子,名稱也很不尋常,於是阿伯就來幫我們解惑了…

生存巷製圖「生存巷」全台唯一的一條巷子,短短約300公尺,卻是居民大地震後的避風港。

民國24年4月21(1935年,昭和10年),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 震央在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以南大安溪中游一帶,造成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17,907戶,半倒則有36,781戶,在台灣中部地區造成極大的災情。

當時仍有餘震一直蔓延到七月底,民眾只能在空地上蓋起茅草屋或是帳篷居住,完整的房屋也不敢住。竹南地區災情同樣慘重,中港街上的房屋很多變成危險建築,無法居住,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安置無家可歸的在地居民,於是在中港城蕃社旁蓋了9間臨時房屋以供民眾暫居,在地人稱「九間仔」,之後又陸續蓋了3間,一共有12間,亦有人稱「十二間仔」,此巷便稱為「生存巷」。

阿伯雖然短短的敘述這段過往,不過聽來卻是鼻酸,地震災後的滿目瘡痍,一個求生存的避風遮雨之地,八十餘年來,這條巷就這樣默默的守護著在地居民的生命。

曾經的金色風華「金銀紙爺爺」

14700901_1816534401957715_3756361862807707830_o好事開張至今兩週了,除了週末陸續有好友相挺來玩之外,平日多是一些因孩子而認識的媽媽來坐坐聊天,有趣的是附近鄰居會散步過來看看、看看那麼久沒人住的番社20號有什麼好事…

我蠻喜歡跟這些鄰居們聊聊天的,聊聊他們對好事的看法、聊聊他們平常都在做些什麼。今天來分享有兩個金銀紙爺爺來好事聊天的故事。

 

竹南中港過去曾是全台灣最大的金銀紙製造產地,當時整個中港地區最高紀錄有300餘家手工金紙店,家戶門口曬著手工金紙,黃澄澄的好似片地黃金,可說是當地第一大產業,不過隨著時代演進,金銀紙產業因為環保、東南亞中國廉價進口…等因素逐漸沒落,至今約剩下個位數的手工金紙製造店家,其中兩位分別是位於番社的陳爺爺跟不倒翁工作坊的翁爺爺。

這天陳爺爺拄著枴杖走到了好事門口,我正在收拾,想要請爺爺喝杯茶,爺爺卻說他來看看就好,於是我們就在們口聊了起來。就像是一本活的台灣地方史,陳爺爺分享了許多金銀紙的典故及中港地區的居民軼事。

走入中港番社仍可見在日光下曝曬的手工金紙

12891010_10209375377688328_8713126058417115159_o13434939_10210036001763517_6561039365298429855_n

早期自中國來台的漢人乘船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順著中港溪進入竹南地區定居,前來台灣開墾的先民將原本家鄉的生活習俗與宗教習慣帶了過來,金銀紙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金銀紙多是跟著船來到台灣,不過卻常因氣候不佳延誤船班,載著金銀紙的船有時一兩個月都到不了,遇上大祭典沒東西可燒時當地的居民非常緊張,於是就有人說,既然船到不了,那不如我們自己做吧!

於是就有人就照著先前有留下來的金銀紙,利用當地的材料、依樣做出金銀紙來,開啟了台灣自製金銀紙的歷史。而竹南因為歷史事件及天候因素,許多金銀紙店家在此落腳,成了上一代的金銀紙造重地,更有金色中港的美稱。

手工金紙耗時耗力,加上環保考量,目前僅剩少量製作,而會做的師傅阿姨們更是越來越少,讓我們用文化保存及欣賞傳統技藝的角度來認識台灣的金銀紙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