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陳家古厝 蕃社裡的華麗三合院

中港陳家古厝

古厝正面截圖

就在中港百年古蹟慈裕宮的南側50公尺處,從民生路與守法街口步入即可看到一棟紅瓦紅磚的建築,門牌上寫著蕃社30號,經典的閩式三合院結構端正、散發出穩重宏偉的氣勢,細節則佐以日式匠心巧思,混搭建材加上精緻裝飾,透露出日治時代仿歐建築的浪漫氣息,在鄰近改建的透天厝相襯之下顯得與眾不同,帶有一絲訪古尋幽的愜意。

蕃社孩子難忘古厝情,整修古厝成地方文化研究據點
外舊1

屋主陳保成現年已67歲,自小在蕃社長大,7年前返回老屋時看見垂垂老矣的古厝屋頂塌陷、磚傾瓦碎、院庭雜草叢生實在不忍,便在心中立下宏願有朝一日要重整古厝恢復舊時榮貌。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在多方奔走、家族協調數年之後,於2013年開始動工整修古厝,並且確實考究1937年建屋時的原樣,透過與聯合大學教授合作、加上實地走訪台南安平古厝重建經驗、邀請南部擅長修繕老屋的團隊至此駐點修繕,終於在2015年完成結構重現。

傳統閩式三合院與日式仿歐風格 撞擊出時代經典建築

2修復後正面

如今我們看到的陳家古厝,為正三合院的閩式建築,正身大門上斗大的「穎川堂」代表的是陳姓家族的堂號,正廳居中、兩側有左右護龍,中間包圍處稱為「埕」,建築結構完全考究1937年的工法,經典的紅瓦硬山馬背型、明顯中線、屋簷步口精緻木雕、挑高木構樑柱、大小窗框等,架構清新、裝飾講究。

而因時代背景的加持,匠師加入了日式仿歐的風格,正面牆壁與柱體採當時流行之洗石子工法,次間上方開了兩扇圓圓的牛眼窗、屋脊貼上了色彩繽紛的日式花磚,整體呈現穩重中帶著低調的華麗。

如同大多數在中港的居民一樣,當初陳家在此地亦是經營金銀紙加工業,左護龍門楣上的「槌韻」便是屋主小時常聽到的斬紙聲,用心的屋主將陳家的開發史以優美的文字呈現在古厝內的門簾上,屋內亦有展示重建過程中的影像紀錄,值得花點時間細細走讀。

古厝導覽

陳爺爺回憶小時候,因為家裡金銀紙廠做工的人多,傍晚阿嬤常煮一大鍋米粉湯,吆喝親戚鄰居或是打工的孩子們來喝米粉湯,一大群人圍著熱呼呼的食物,談天說笑好不熱鬧,那份因三合院而凝聚的親密感讓他無法忘記,因此在修復完成後,陳爺爺便將古厝做為此聚落的文化研究場域,整理古厝的周邊環境並與在地的團隊合作,將空間活化做為假日市集、文化活動、藝文展覽等利用,以預約方式開放學校機關團體參訪、並有志工導覽解說,透過近距離與舊建築接觸,扎根在地文化教育。

地址:竹南鎮中港里蕃社30號

活動預約及開放時間請洽蕃社30或  House好事 粉絲頁

古厝前世今生影片

對花磚歷史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古厝裡的花磚

 

阿木伯故事時間:全台灣唯一的「生存巷」

阿木伯故事時間

阿木伯家就住在生存巷上,已經高齡84歲了(民國24年生),是個地方的活寶典,一生在中港竹南地區闖蕩,見證了地方的興衰,總是可以從他口中挖掘許多地方軼事,最厲害的,阿伯小時跟過秀才世家讀漢學,現在還很喜歡用台語吟唱詩歌,是我們復興地方文化一個知識的寶庫。

上回他來到好事,聊天之際,我好奇為何後面那條小巷會稱作「生存巷」,短短一條,沒幾間房子,名稱也很不尋常,於是阿伯就來幫我們解惑了…

生存巷製圖「生存巷」全台唯一的一條巷子,短短約300公尺,卻是居民大地震後的避風港。

民國24年4月21(1935年,昭和10年),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 震央在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以南大安溪中游一帶,造成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17,907戶,半倒則有36,781戶,在台灣中部地區造成極大的災情。

當時仍有餘震一直蔓延到七月底,民眾只能在空地上蓋起茅草屋或是帳篷居住,完整的房屋也不敢住。竹南地區災情同樣慘重,中港街上的房屋很多變成危險建築,無法居住,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安置無家可歸的在地居民,於是在中港城蕃社旁蓋了9間臨時房屋以供民眾暫居,在地人稱「九間仔」,之後又陸續蓋了3間,一共有12間,亦有人稱「十二間仔」,此巷便稱為「生存巷」。

阿伯雖然短短的敘述這段過往,不過聽來卻是鼻酸,地震災後的滿目瘡痍,一個求生存的避風遮雨之地,八十餘年來,這條巷就這樣默默的守護著在地居民的生命。

古厝裡的花磚:馬約利卡瓷磚海上歷險記

14138050_1790469431230879_5192810135767904302_o

去年到金門旅遊時,參觀了不少古洋樓,便對這類帶點南洋風味混雜著西方建築裝飾的老屋很有興趣,一路上拍了不少,其中有著花草瓜果鮮豔的瓷磚牆更是我取景的好所在,一直到此時接觸到番社古厝裡的「馬約利卡瓷磚」或稱「花磚」,才真正展開與這種美麗建材的時空對話。

tile on the roof

這類型的花磚在台灣的興盛期極短,大約只有15~20年(1920~1935),當時台灣仍為日治時代,幾乎所有的彩瓷花磚都是日本進口,而我們也可從目前現有的傳統建築中找出一些花磚的蹤跡,有些是放在屋頂做裝飾、有些則是鑲坎在牆面上,在金門還可看到大面積的花磚拼貼裝飾。

那為何這有著洋名字的「馬約利卡瓷磚」會從日本進口到台灣,進而跟台灣的閩式建築或是金門的洋樓做結合?這問題就要依循著「馬約利卡瓷磚的海上歷險記」來解謎啦。

早在西元九世紀到十世紀的伊斯蘭文化地區藝術發展相當興盛,伊斯蘭結合了馬賽克裝飾及東方彩繪瓷器的概念,發展出屬於伊斯蘭風格的彩繪磁磚,應用於回教的清真寺建築上,隨後傳入西班牙,發展出西班牙風格的「馬約利卡瓷磚」,到了十五世紀中期,西班牙所生產的陶瓷器經由地中海的Mallorca島出口到義大利,接著傳到法國、比利時。由於十六十七世紀歐陸戰爭的關係,藝術家及製造商出走遷至荷蘭,在荷蘭備受禮遇、並在Delft從事生產,造就了知名的「台夫特瓷磚」。瓷磚當時成為流行建材,應用於居家環境或是宗教建築。爾後瓷磚文化傳入英國,演變成「維多利亞瓷磚」。

伊斯蘭/土耳其磚

islamic tile1 12622687-Turkish-tile-Rustem-Pasa-Mosque-Istanbul-Turkey-Stock-Photo-istanbul

西班牙馬約利卡磚/荷蘭台夫特瓷磚

majolica tile Spanishdelft-landscape-tiles2

英國維多利亞磚

vitorian tile2 vitorian tile

(花磚整個是環遊世界又落地生根的代表呀!)

不管是伊斯蘭文化、西班牙、荷蘭或是英國,彩繪磁磚都相當具有當地及當代的文化特色與風格,而遠在大西洋的彩磚又是怎麼來到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呢?

在亞洲地區,花磚運用的地區北至日本、韓國、中國東北,台灣、福建、廣東,再至南洋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其引進的路線大約有兩路。在十五~十七世紀的歐洲史上,是著名的海權時代(或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到處群找新的殖民地),更在十八十九世紀掀起了海上的強勢貿易,將歐洲國內製造的花磚輸入被殖民的東亞與美洲,因此一些經歷過歐洲殖民的東南亞國家現今仍可以見到許多當時來自歐洲的花磚建材。

第二路是來自當時正在實行明治維新的日本,隨著明治維新時期的仿歐風潮(尤其是學英國),英國的維多利亞瓷磚傳入日本,由於這類建材色彩亮麗、圖案優美、也容易清潔,相當適合多雨氣候的地區,因此日本大量製造花磚外銷亞洲各地,台灣當然也沒錯過這樣的貿易盛況。

目前台灣現有的傳統建築花磚幾乎都是該時期從日本進口的,每片花磚的背後也都留下了製造商的資訊。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開打,日本國內進行物資管制,花磚製造與出口量大幅減少,1941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花磚更是全面停產,而台灣的花磚建築史也就隨著戰爭而結束了。

下一集,我們來聊聊花磚的圖樣吧!

參考資料:台灣老花磚的建築技藝—康鍩錫著

House好事&番社的相遇

FullSizeRender_12016年初春的某個午後,騎著機車,想在接孩子下課前給自己一小段路散步,老舊房子屋簷下做日光浴的金黃色紙張好似在指路,就這樣浪漫的闖進中港番社、這個時間暫停的空間。

離開工作返回家庭,心情起起伏伏,在生產力、自我實現、家庭照顧之間徘徊,想著怎麼做才能平衡,想著,一直以來都希望帶給身邊所愛的人正面影響力,成為better me。現在的我,沒了工作、沒了主管身份,要如何做到?

就像魔法般的,紅色的磚牆與金色的草紙帶著我來到這裏,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House好事?,是一個在樸實古厝裡的空間,分享著生活的美好事物,也是進入中港番社的時光機入口,陪伴大家細細品味文化之美。

   FullSizeRender_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