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伯故事時間
阿木伯家就住在生存巷上,已經高齡84歲了(民國24年生),是個地方的活寶典,一生在中港竹南地區闖蕩,見證了地方的興衰,總是可以從他口中挖掘許多地方軼事,最厲害的,阿伯小時跟過秀才世家讀漢學,現在還很喜歡用台語吟唱詩歌,是我們復興地方文化一個知識的寶庫。
上回他來到好事,聊天之際,我好奇為何後面那條小巷會稱作「生存巷」,短短一條,沒幾間房子,名稱也很不尋常,於是阿伯就來幫我們解惑了…
「生存巷」全台唯一的一條巷子,短短約300公尺,卻是居民大地震後的避風港。
民國24年4月21(1935年,昭和10年),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1的大地震, 震央在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水庫及關刀山以南大安溪中游一帶,造成3,276人死亡,12,053人受傷,房屋全倒17,907戶,半倒則有36,781戶,在台灣中部地區造成極大的災情。
當時仍有餘震一直蔓延到七月底,民眾只能在空地上蓋起茅草屋或是帳篷居住,完整的房屋也不敢住。竹南地區災情同樣慘重,中港街上的房屋很多變成危險建築,無法居住,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安置無家可歸的在地居民,於是在中港城蕃社旁蓋了9間臨時房屋以供民眾暫居,在地人稱「九間仔」,之後又陸續蓋了3間,一共有12間,亦有人稱「十二間仔」,此巷便稱為「生存巷」。
阿伯雖然短短的敘述這段過往,不過聽來卻是鼻酸,地震災後的滿目瘡痍,一個求生存的避風遮雨之地,八十餘年來,這條巷就這樣默默的守護著在地居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