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陳家古厝 蕃社裡的華麗三合院

中港陳家古厝

古厝正面截圖

就在中港百年古蹟慈裕宮的南側50公尺處,從民生路與守法街口步入即可看到一棟紅瓦紅磚的建築,門牌上寫著蕃社30號,經典的閩式三合院結構端正、散發出穩重宏偉的氣勢,細節則佐以日式匠心巧思,混搭建材加上精緻裝飾,透露出日治時代仿歐建築的浪漫氣息,在鄰近改建的透天厝相襯之下顯得與眾不同,帶有一絲訪古尋幽的愜意。

蕃社孩子難忘古厝情,整修古厝成地方文化研究據點
外舊1

屋主陳保成現年已67歲,自小在蕃社長大,7年前返回老屋時看見垂垂老矣的古厝屋頂塌陷、磚傾瓦碎、院庭雜草叢生實在不忍,便在心中立下宏願有朝一日要重整古厝恢復舊時榮貌。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在多方奔走、家族協調數年之後,於2013年開始動工整修古厝,並且確實考究1937年建屋時的原樣,透過與聯合大學教授合作、加上實地走訪台南安平古厝重建經驗、邀請南部擅長修繕老屋的團隊至此駐點修繕,終於在2015年完成結構重現。

傳統閩式三合院與日式仿歐風格 撞擊出時代經典建築

2修復後正面

如今我們看到的陳家古厝,為正三合院的閩式建築,正身大門上斗大的「穎川堂」代表的是陳姓家族的堂號,正廳居中、兩側有左右護龍,中間包圍處稱為「埕」,建築結構完全考究1937年的工法,經典的紅瓦硬山馬背型、明顯中線、屋簷步口精緻木雕、挑高木構樑柱、大小窗框等,架構清新、裝飾講究。

而因時代背景的加持,匠師加入了日式仿歐的風格,正面牆壁與柱體採當時流行之洗石子工法,次間上方開了兩扇圓圓的牛眼窗、屋脊貼上了色彩繽紛的日式花磚,整體呈現穩重中帶著低調的華麗。

如同大多數在中港的居民一樣,當初陳家在此地亦是經營金銀紙加工業,左護龍門楣上的「槌韻」便是屋主小時常聽到的斬紙聲,用心的屋主將陳家的開發史以優美的文字呈現在古厝內的門簾上,屋內亦有展示重建過程中的影像紀錄,值得花點時間細細走讀。

古厝導覽

陳爺爺回憶小時候,因為家裡金銀紙廠做工的人多,傍晚阿嬤常煮一大鍋米粉湯,吆喝親戚鄰居或是打工的孩子們來喝米粉湯,一大群人圍著熱呼呼的食物,談天說笑好不熱鬧,那份因三合院而凝聚的親密感讓他無法忘記,因此在修復完成後,陳爺爺便將古厝做為此聚落的文化研究場域,整理古厝的周邊環境並與在地的團隊合作,將空間活化做為假日市集、文化活動、藝文展覽等利用,以預約方式開放學校機關團體參訪、並有志工導覽解說,透過近距離與舊建築接觸,扎根在地文化教育。

地址:竹南鎮中港里蕃社30號

活動預約及開放時間請洽蕃社30或  House好事 粉絲頁

古厝前世今生影片

對花磚歷史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古厝裡的花磚

 

曾經的金色風華「金銀紙爺爺」

14700901_1816534401957715_3756361862807707830_o好事開張至今兩週了,除了週末陸續有好友相挺來玩之外,平日多是一些因孩子而認識的媽媽來坐坐聊天,有趣的是附近鄰居會散步過來看看、看看那麼久沒人住的番社20號有什麼好事…

我蠻喜歡跟這些鄰居們聊聊天的,聊聊他們對好事的看法、聊聊他們平常都在做些什麼。今天來分享有兩個金銀紙爺爺來好事聊天的故事。

 

竹南中港過去曾是全台灣最大的金銀紙製造產地,當時整個中港地區最高紀錄有300餘家手工金紙店,家戶門口曬著手工金紙,黃澄澄的好似片地黃金,可說是當地第一大產業,不過隨著時代演進,金銀紙產業因為環保、東南亞中國廉價進口…等因素逐漸沒落,至今約剩下個位數的手工金紙製造店家,其中兩位分別是位於番社的陳爺爺跟不倒翁工作坊的翁爺爺。

這天陳爺爺拄著枴杖走到了好事門口,我正在收拾,想要請爺爺喝杯茶,爺爺卻說他來看看就好,於是我們就在們口聊了起來。就像是一本活的台灣地方史,陳爺爺分享了許多金銀紙的典故及中港地區的居民軼事。

走入中港番社仍可見在日光下曝曬的手工金紙

12891010_10209375377688328_8713126058417115159_o13434939_10210036001763517_6561039365298429855_n

早期自中國來台的漢人乘船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順著中港溪進入竹南地區定居,前來台灣開墾的先民將原本家鄉的生活習俗與宗教習慣帶了過來,金銀紙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金銀紙多是跟著船來到台灣,不過卻常因氣候不佳延誤船班,載著金銀紙的船有時一兩個月都到不了,遇上大祭典沒東西可燒時當地的居民非常緊張,於是就有人說,既然船到不了,那不如我們自己做吧!

於是就有人就照著先前有留下來的金銀紙,利用當地的材料、依樣做出金銀紙來,開啟了台灣自製金銀紙的歷史。而竹南因為歷史事件及天候因素,許多金銀紙店家在此落腳,成了上一代的金銀紙造重地,更有金色中港的美稱。

手工金紙耗時耗力,加上環保考量,目前僅剩少量製作,而會做的師傅阿姨們更是越來越少,讓我們用文化保存及欣賞傳統技藝的角度來認識台灣的金銀紙文化吧!

當好事遇見番社(下) House好事到底是做什麼的?

回到竹南後我常常在想,在外頭打混了十幾年,有什麼東西是我可以回饋給這片土地、這個社會的呢?我的專長我的技能如何能幫助更多人?

然後,我就去當志工教小朋友英文了……..

但這樣,我還是覺得貢獻度很小…,賣在地小農有機蔬菜?聽起來不錯,要在哪裡賣?網路?實體店面?想著想著,甚至想要租一塊地自己來種有機蔬菜。

好多想法在腦袋裡闖進闖出的,想著,應該要有一個空間可以讓我來發揮,不管是小農有機蔬菜還是文化產業,希望可以帶給這地區的人們一個更好的生活概念。於是某天跟某位長輩聊天聊到此事,沒想到這位長輩的老家是在上次拜訪過的番社!然後她願意引薦我與番社的老屋主人碰面!!!

IMG_2589一切就像是宇宙念力般的,我們認識了古厝的陳爺爺,透過陳爺爺而認識番社、認識中港,也誕生了House好事@番社20號!

 

 

 

 

 

 

起心動念都來自於我們想為這片土地保留更多的美好與愛,陳爺爺亦是。番社是陳爺爺小時候的記憶,長大後看到老家的斷垣殘瓦讓他心疼,也醞釀起翻修古厝的念頭。耗時五年的艱辛修復之旅,很佩服陳爺爺的智慧與勇氣,那種歷史的美與感動不是人人都懂得珍惜的,有幸遇到番社、遇到陳爺爺,讓舊中港與新竹南的流動在此產生。

螢幕快照 2016-05-26 下午12.49.10

House好事@番社20號可以說是一部時光機的入口,帶領人們走入中港的歷史,一探過去的繁華,從古厝建築、金紙文化、到老街城郭,不侷限在艱深困難的歷史文獻,而是保留萃取的文化精華,透過House好事的現代化演繹,在舒適的空間一起來聽聽中港的「金城故事」。

 

14086427_1792005967743892_980914038565958837_o

若你問我House好事是什麼地方,我會說,他像一個家,有著舒適的空間與媽媽手做的家常輕食,他也是一部時光機,帶領拜訪者探詢古城之美,他更是一個文化創意空間,歡迎熱愛生活喜歡文化願意發揮創意的人一起來豐富他。

當好事遇見番社(上) 當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時,整個宇宙力量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IMG_0036

哥哥上小學之後,我們也讓妹妹去念幼兒園,這樣我偶爾可以在家裡接一些案子,保持一個跟外界接軌的狀態。我很喜歡待在家裏(工作),有一張很好打電腦的餐桌跟充滿北歐風的椅子,躺著看書很舒服的沙發、加上窗外陽光投射在家裡白色石牆上而產生的自然光,一杯咖啡、一份自製早餐,自在而舒適,想著,若是能跟更多人分享這樣的美好,那豈不是很棒?有了這個念頭放在心裡,想著有一天,我想要跟更多人分享一個美好的、像家一樣的空間。

陪伴妹妹的過程中,我很享受跟她一起發掘新事物,孩子的觀察力很敏銳,她總是樂於跟我分享許多她發現的樂趣,那些事情往往在大人眼中是毫不起眼的,在孩子眼中全都是寶物。所以我常常透過妹妹的眼睛去看四周,想著如果我是妹妺,那她會發現哪些事情是我看不見的。

DSCF2093於是,每天早上或下午,我總會給自己一些時間出去晃晃,重新認識這個我剛搬來的地方,去聽聽市場賣菜大嬸在聊什麼、故意在早餐店聽隔壁桌聊天、走到無人巷弄去探險、美術館圖書館晃晃看這兒的人喜歡什麼類型的藝文收藏。

有一天,我一樣漫無目的地騎著車探險,路段進入中港慈裕宮變得有點安靜,房子的高度也相對低矮許多,前些天路邊的鐵炮百合大開花,我還停下車來路邊即興速寫了一張圖。

13138797_10209633731027000_1781097567030288097_n

想著不如停下車,展開一小段的徒步之旅好了,遠遠的一棟紅磚紅瓦的三合院吸引我目光,除了古厝翻修的極完整之外,那門牌上的字著實有趣味,斗大的「番社」二字讓我開始想像這裡以前應該是跟原住民有關吧!

FullSizeRender

 

小小巷弄裡的住家不多,也看不出前後門的區別,緩下腳步後發現這裡有些古老有些慢,當時,我還不知道這裡是整個竹南地區歷史文化的起源地,還以為只是一個浪漫的地名。

 

發現這個小天地之後我便常常去駐足拍照,捕捉那裡的紅磚老屋在陽光照射下不同的琥珀色光影,屋頂瓦片在襯著藍天的時候美得像一幅畫、光看整片紅磚時卻覺得古意十足,幾戶人家門口擺放一疊疊金色的紙,帶點靛青色的老舊門片、綿延的紅磚、成疊的金紙,這顏色組合看的我目眩神迷,恨不得自己是攝影大師可以拍出世界第一的得獎照片來讚嘆她的美。

12891010_10209375377688328_8713126058417115159_o

我不知道番社是什麼地方,也不知道為何這些人要在門前曬金紙,而這些問號,卻是引導我一步步進入他的引子。

「當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時,整個宇宙力量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古厝裡的花磚:馬約利卡瓷磚海上歷險記

14138050_1790469431230879_5192810135767904302_o

去年到金門旅遊時,參觀了不少古洋樓,便對這類帶點南洋風味混雜著西方建築裝飾的老屋很有興趣,一路上拍了不少,其中有著花草瓜果鮮豔的瓷磚牆更是我取景的好所在,一直到此時接觸到番社古厝裡的「馬約利卡瓷磚」或稱「花磚」,才真正展開與這種美麗建材的時空對話。

tile on the roof

這類型的花磚在台灣的興盛期極短,大約只有15~20年(1920~1935),當時台灣仍為日治時代,幾乎所有的彩瓷花磚都是日本進口,而我們也可從目前現有的傳統建築中找出一些花磚的蹤跡,有些是放在屋頂做裝飾、有些則是鑲坎在牆面上,在金門還可看到大面積的花磚拼貼裝飾。

那為何這有著洋名字的「馬約利卡瓷磚」會從日本進口到台灣,進而跟台灣的閩式建築或是金門的洋樓做結合?這問題就要依循著「馬約利卡瓷磚的海上歷險記」來解謎啦。

早在西元九世紀到十世紀的伊斯蘭文化地區藝術發展相當興盛,伊斯蘭結合了馬賽克裝飾及東方彩繪瓷器的概念,發展出屬於伊斯蘭風格的彩繪磁磚,應用於回教的清真寺建築上,隨後傳入西班牙,發展出西班牙風格的「馬約利卡瓷磚」,到了十五世紀中期,西班牙所生產的陶瓷器經由地中海的Mallorca島出口到義大利,接著傳到法國、比利時。由於十六十七世紀歐陸戰爭的關係,藝術家及製造商出走遷至荷蘭,在荷蘭備受禮遇、並在Delft從事生產,造就了知名的「台夫特瓷磚」。瓷磚當時成為流行建材,應用於居家環境或是宗教建築。爾後瓷磚文化傳入英國,演變成「維多利亞瓷磚」。

伊斯蘭/土耳其磚

islamic tile1 12622687-Turkish-tile-Rustem-Pasa-Mosque-Istanbul-Turkey-Stock-Photo-istanbul

西班牙馬約利卡磚/荷蘭台夫特瓷磚

majolica tile Spanishdelft-landscape-tiles2

英國維多利亞磚

vitorian tile2 vitorian tile

(花磚整個是環遊世界又落地生根的代表呀!)

不管是伊斯蘭文化、西班牙、荷蘭或是英國,彩繪磁磚都相當具有當地及當代的文化特色與風格,而遠在大西洋的彩磚又是怎麼來到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呢?

在亞洲地區,花磚運用的地區北至日本、韓國、中國東北,台灣、福建、廣東,再至南洋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其引進的路線大約有兩路。在十五~十七世紀的歐洲史上,是著名的海權時代(或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到處群找新的殖民地),更在十八十九世紀掀起了海上的強勢貿易,將歐洲國內製造的花磚輸入被殖民的東亞與美洲,因此一些經歷過歐洲殖民的東南亞國家現今仍可以見到許多當時來自歐洲的花磚建材。

第二路是來自當時正在實行明治維新的日本,隨著明治維新時期的仿歐風潮(尤其是學英國),英國的維多利亞瓷磚傳入日本,由於這類建材色彩亮麗、圖案優美、也容易清潔,相當適合多雨氣候的地區,因此日本大量製造花磚外銷亞洲各地,台灣當然也沒錯過這樣的貿易盛況。

目前台灣現有的傳統建築花磚幾乎都是該時期從日本進口的,每片花磚的背後也都留下了製造商的資訊。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開打,日本國內進行物資管制,花磚製造與出口量大幅減少,1941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花磚更是全面停產,而台灣的花磚建築史也就隨著戰爭而結束了。

下一集,我們來聊聊花磚的圖樣吧!

參考資料:台灣老花磚的建築技藝—康鍩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