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記憶寶盒關閉,阿木伯再會了

中港詩人阿木伯春雨驚蟄浴大地

雷聲低鳴若嘆泣

吟詩唱詞猶在耳

回首棚下故人離

過年後回到工作崗位上,某天經過生存巷時發現有戶人家搭了棚子,一般搭棚大多表意家裡有事,看著那搭棚位置,有點不安,找個時間兜過去看,門口花圈上幾個顯眼字寫著「林老太爺…」,頓時腦中一片空白,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

去年10月我們第一本地方刊物<<山海集>> 找了阿木伯當引言人,透過他的故事帶我們看中港的風華,阿木伯從小在蕃社長大,一生跟著中港興衰起伏,是我們研究在地文化的瑰寶,很多地方野史故事都是透過阿木伯得知的,小時候跟著秀才兒子學習漢文,喜歡讀詩研究地方文史,偶爾會到店裡來教我們吟唱一兩句,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那些唐詩用台語朗誦出來是這麼有韻味的文字。

記得剛到蕃社時,對每個地方典故都很好奇,阿木伯總會像說書人一樣連說帶唱的為我們說明白,說起他在慈裕宮門口賣花生仁湯、說起中港街上的人文韻事,偶爾還會談到他即將上大學的寶貝孫女,我仔細的把每一句他說的話都記下來,多希望時間能就此停留、讓我們多挖掘一點這個在地文化的記憶寶盒,也因此我們在編輯山海集時立刻就決定要拍攝紀錄阿木伯。

對於阿木伯,我們有著無限的感謝,感謝他關照著我們,感謝他對地方文化的貢獻,感謝他帶領我們認識中港。

能夠紀錄這樣一個有故事的人,我們深感榮幸。

曾經的金色風華「金銀紙爺爺」

14700901_1816534401957715_3756361862807707830_o好事開張至今兩週了,除了週末陸續有好友相挺來玩之外,平日多是一些因孩子而認識的媽媽來坐坐聊天,有趣的是附近鄰居會散步過來看看、看看那麼久沒人住的番社20號有什麼好事…

我蠻喜歡跟這些鄰居們聊聊天的,聊聊他們對好事的看法、聊聊他們平常都在做些什麼。今天來分享有兩個金銀紙爺爺來好事聊天的故事。

 

竹南中港過去曾是全台灣最大的金銀紙製造產地,當時整個中港地區最高紀錄有300餘家手工金紙店,家戶門口曬著手工金紙,黃澄澄的好似片地黃金,可說是當地第一大產業,不過隨著時代演進,金銀紙產業因為環保、東南亞中國廉價進口…等因素逐漸沒落,至今約剩下個位數的手工金紙製造店家,其中兩位分別是位於番社的陳爺爺跟不倒翁工作坊的翁爺爺。

這天陳爺爺拄著枴杖走到了好事門口,我正在收拾,想要請爺爺喝杯茶,爺爺卻說他來看看就好,於是我們就在們口聊了起來。就像是一本活的台灣地方史,陳爺爺分享了許多金銀紙的典故及中港地區的居民軼事。

走入中港番社仍可見在日光下曝曬的手工金紙

12891010_10209375377688328_8713126058417115159_o13434939_10210036001763517_6561039365298429855_n

早期自中國來台的漢人乘船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順著中港溪進入竹南地區定居,前來台灣開墾的先民將原本家鄉的生活習俗與宗教習慣帶了過來,金銀紙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金銀紙多是跟著船來到台灣,不過卻常因氣候不佳延誤船班,載著金銀紙的船有時一兩個月都到不了,遇上大祭典沒東西可燒時當地的居民非常緊張,於是就有人說,既然船到不了,那不如我們自己做吧!

於是就有人就照著先前有留下來的金銀紙,利用當地的材料、依樣做出金銀紙來,開啟了台灣自製金銀紙的歷史。而竹南因為歷史事件及天候因素,許多金銀紙店家在此落腳,成了上一代的金銀紙造重地,更有金色中港的美稱。

手工金紙耗時耗力,加上環保考量,目前僅剩少量製作,而會做的師傅阿姨們更是越來越少,讓我們用文化保存及欣賞傳統技藝的角度來認識台灣的金銀紙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