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在地建築史教材 #蕃社土埆屋 屋瓦前傾、土牆剝落、土塊殘骸落滿地 在地建築教材崩壞、行人安全堪憂

從今年三月份開始雨勢斷續不停,蕃社聚落裡的一間 #土埆屋 面臨莫大的危機。純土磚牆的結構,方型土磚紋理清晰、採用粗糠稻梗製磚的自然建材工法,時常吸引附近學校或是機關團體來參觀,認識在地的老建築,可以說是在地建築史的最佳教材。

多年已無人居住的土磚屋屋頂塌陷、外牆裸露,加上連日的大雨侵襲,土磚在沒有保護的狀態下受雨水侵蝕,終於在三月份時引發今年第一次的屋頂前傾與牆面崩落的狀況,而近日又再度發生嚴重的崩塌,大面積的石灰牆壁剝落、屋頂重量壓垮壁面,導致上方土磚大塊掉落,一條僅能摩托車經過的小巷頓時布滿土堆殘骸,經過的鄰居除了要閃避地上的土塊、還要小心不時從上班掉落的碎石,連鄰近的孩子要來參觀都要保持距離。

土埆屋位於 #中港 #蕃社 的小巷弄內,由於多年已無人居住,不知屋主去向,近年因在地文化意識崛起,推廣文化復興加上附近學童參觀土埆屋融入鄉土教學,引起許多在地居民的重視,日前也將土埆屋的倒塌狀況上報鎮公所,但尚未得到公所的處理回覆。

竹南在地文化因為時代的變遷、耆老的殞落、世代斷層與政治環境的冷漠正一步步的消失,就像這垂垂老矣的土埆屋一樣,雖有著先民的智慧與歷史的意義,卻因為人們刻意的忽視而崩潰於你我的眼前。

身為推廣在地文化工作者的我們很痛心也很著急,很希望能為這棟老屋做點什麼,希望走進蕃社巷弄的孩子可以繼續透過老屋與大自然對話,認識自己生長的所在地,希望認識屋主或是曾經住在蕃社的鄰居可以一起幫忙,為老屋延續他在在地建築文化的使命。

中港陳家古厝 蕃社裡的華麗三合院

中港陳家古厝

古厝正面截圖

就在中港百年古蹟慈裕宮的南側50公尺處,從民生路與守法街口步入即可看到一棟紅瓦紅磚的建築,門牌上寫著蕃社30號,經典的閩式三合院結構端正、散發出穩重宏偉的氣勢,細節則佐以日式匠心巧思,混搭建材加上精緻裝飾,透露出日治時代仿歐建築的浪漫氣息,在鄰近改建的透天厝相襯之下顯得與眾不同,帶有一絲訪古尋幽的愜意。

蕃社孩子難忘古厝情,整修古厝成地方文化研究據點
外舊1

屋主陳保成現年已67歲,自小在蕃社長大,7年前返回老屋時看見垂垂老矣的古厝屋頂塌陷、磚傾瓦碎、院庭雜草叢生實在不忍,便在心中立下宏願有朝一日要重整古厝恢復舊時榮貌。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在多方奔走、家族協調數年之後,於2013年開始動工整修古厝,並且確實考究1937年建屋時的原樣,透過與聯合大學教授合作、加上實地走訪台南安平古厝重建經驗、邀請南部擅長修繕老屋的團隊至此駐點修繕,終於在2015年完成結構重現。

傳統閩式三合院與日式仿歐風格 撞擊出時代經典建築

2修復後正面

如今我們看到的陳家古厝,為正三合院的閩式建築,正身大門上斗大的「穎川堂」代表的是陳姓家族的堂號,正廳居中、兩側有左右護龍,中間包圍處稱為「埕」,建築結構完全考究1937年的工法,經典的紅瓦硬山馬背型、明顯中線、屋簷步口精緻木雕、挑高木構樑柱、大小窗框等,架構清新、裝飾講究。

而因時代背景的加持,匠師加入了日式仿歐的風格,正面牆壁與柱體採當時流行之洗石子工法,次間上方開了兩扇圓圓的牛眼窗、屋脊貼上了色彩繽紛的日式花磚,整體呈現穩重中帶著低調的華麗。

如同大多數在中港的居民一樣,當初陳家在此地亦是經營金銀紙加工業,左護龍門楣上的「槌韻」便是屋主小時常聽到的斬紙聲,用心的屋主將陳家的開發史以優美的文字呈現在古厝內的門簾上,屋內亦有展示重建過程中的影像紀錄,值得花點時間細細走讀。

古厝導覽

陳爺爺回憶小時候,因為家裡金銀紙廠做工的人多,傍晚阿嬤常煮一大鍋米粉湯,吆喝親戚鄰居或是打工的孩子們來喝米粉湯,一大群人圍著熱呼呼的食物,談天說笑好不熱鬧,那份因三合院而凝聚的親密感讓他無法忘記,因此在修復完成後,陳爺爺便將古厝做為此聚落的文化研究場域,整理古厝的周邊環境並與在地的團隊合作,將空間活化做為假日市集、文化活動、藝文展覽等利用,以預約方式開放學校機關團體參訪、並有志工導覽解說,透過近距離與舊建築接觸,扎根在地文化教育。

地址:竹南鎮中港里蕃社30號

活動預約及開放時間請洽蕃社30或  House好事 粉絲頁

古厝前世今生影片

對花磚歷史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古厝裡的花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