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裡的創生學堂 竹編班

<<#古厝裡的創生學堂>> #楊禮坤老師 竹編班

52838832_2337867406491076_3124576527312748544_n竹南,一直都是許多工藝大師的發跡處,在推廣在地文化工作上,將在地職人的精神傳承、創新,亦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某次的古厝市集中認識了楊禮坤老師,有著細膩的竹編手藝,作品帶有農家純樸的溫暖與風雅,因此我們特別邀請楊老師來古厝裡開竹編課程,教授大家從認識材料、竹篾製作開始,及不同的編織技法。

S__65306648

竹子自古以來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你以為竹子就像古人稱的四君子

那樣風雅、如蘇軾筆下的那般浪漫嗎?其實在台灣早期甚至在尚未有漢文字進入台灣的四百年前台灣人與竹子可說是賴以相生的關係,沒有詩沒有詞,只是常民生活裡,屋前蔽敵、屋後遮蔭、入菜飲水、日常器皿的生活伙伴。在台灣各族群原住民的生活紀錄中,竹子可說是最常見的植物,運用在生活中的各個面向,食衣住行皆與竹有關係。

327課程紀錄_1786

321上課紀錄_7821327課程紀錄_6306

楊老師在課堂中從介紹竹子的種類開始,哪種竹適合食用、哪種竹適合做竹編材料,到劈竹、刮青、取竹篾 、加工處理…到編織,讓同學重新認識這個與人們相依相生的千年植物。

同學們除了來自竹南頭份地區之外,還有遠從竹北、湖口來上課,一共16堂課堂堂解說精彩,埋頭進入編織工作讓同學彷彿忘了時間,常常一抬頭已過了兩小時而不自覺。聽有些同學說,編織的技法在課堂上聽過後深怕回家後忘記,晚上睡不著還在解題,一解就是半夜一兩點,解不開還睡不著呢。

327課程紀錄_5310

文化其實就是常民生活的累積,在地文化不是一個專有名詞,是可以讓我們回歸到最原始踏實的生活記憶,一點一滴由住在這土地上的每一個人所產生的,有經驗、有智慧、有讓人會心一笑的共同記憶。

20190509春季竹編班結業式_8706

20190509春季竹編班結業式_6369

古厝裡的創生學堂 春季竹編課告一段落,期待下一堂再相會。

中港陳家古厝 蕃社裡的華麗三合院

中港陳家古厝

古厝正面截圖

就在中港百年古蹟慈裕宮的南側50公尺處,從民生路與守法街口步入即可看到一棟紅瓦紅磚的建築,門牌上寫著蕃社30號,經典的閩式三合院結構端正、散發出穩重宏偉的氣勢,細節則佐以日式匠心巧思,混搭建材加上精緻裝飾,透露出日治時代仿歐建築的浪漫氣息,在鄰近改建的透天厝相襯之下顯得與眾不同,帶有一絲訪古尋幽的愜意。

蕃社孩子難忘古厝情,整修古厝成地方文化研究據點
外舊1

屋主陳保成現年已67歲,自小在蕃社長大,7年前返回老屋時看見垂垂老矣的古厝屋頂塌陷、磚傾瓦碎、院庭雜草叢生實在不忍,便在心中立下宏願有朝一日要重整古厝恢復舊時榮貌。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在多方奔走、家族協調數年之後,於2013年開始動工整修古厝,並且確實考究1937年建屋時的原樣,透過與聯合大學教授合作、加上實地走訪台南安平古厝重建經驗、邀請南部擅長修繕老屋的團隊至此駐點修繕,終於在2015年完成結構重現。

傳統閩式三合院與日式仿歐風格 撞擊出時代經典建築

2修復後正面

如今我們看到的陳家古厝,為正三合院的閩式建築,正身大門上斗大的「穎川堂」代表的是陳姓家族的堂號,正廳居中、兩側有左右護龍,中間包圍處稱為「埕」,建築結構完全考究1937年的工法,經典的紅瓦硬山馬背型、明顯中線、屋簷步口精緻木雕、挑高木構樑柱、大小窗框等,架構清新、裝飾講究。

而因時代背景的加持,匠師加入了日式仿歐的風格,正面牆壁與柱體採當時流行之洗石子工法,次間上方開了兩扇圓圓的牛眼窗、屋脊貼上了色彩繽紛的日式花磚,整體呈現穩重中帶著低調的華麗。

如同大多數在中港的居民一樣,當初陳家在此地亦是經營金銀紙加工業,左護龍門楣上的「槌韻」便是屋主小時常聽到的斬紙聲,用心的屋主將陳家的開發史以優美的文字呈現在古厝內的門簾上,屋內亦有展示重建過程中的影像紀錄,值得花點時間細細走讀。

古厝導覽

陳爺爺回憶小時候,因為家裡金銀紙廠做工的人多,傍晚阿嬤常煮一大鍋米粉湯,吆喝親戚鄰居或是打工的孩子們來喝米粉湯,一大群人圍著熱呼呼的食物,談天說笑好不熱鬧,那份因三合院而凝聚的親密感讓他無法忘記,因此在修復完成後,陳爺爺便將古厝做為此聚落的文化研究場域,整理古厝的周邊環境並與在地的團隊合作,將空間活化做為假日市集、文化活動、藝文展覽等利用,以預約方式開放學校機關團體參訪、並有志工導覽解說,透過近距離與舊建築接觸,扎根在地文化教育。

地址:竹南鎮中港里蕃社30號

活動預約及開放時間請洽蕃社30或  House好事 粉絲頁

古厝前世今生影片

對花磚歷史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古厝裡的花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