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社古厝。月小聚 >> 市集X手作X童玩

<< 蕃社古厝。月小聚 >>  #市集 手作 #童玩

四五月市集海報

過去兩年來在蕃社老屋聚落舉辦過大小不同型態的市集與文化活動,帶來不一樣的市集風格、與很多在地職人結為好友、一起為夢想努力著⋯⋯

 

今年度我們將邀請這些在地職人們每月帶著作品來古厝市集與大家分享,每月固定一小聚 。

 

「蕃社古厝。月小聚」在 3/10(日)、4/13(六)舉辦,主題為 童遊市集 。

市集邀約到手工甜點、多肉花園、布藝、紙藝、木工、烘焙等不同領域的在地職人,讓民眾漫步欣賞手作的溫度與心意。

三四月的春季市集主題特別以「孩子」為主角,設定為古厝裡的「童遊市集」,我們找了自然環保取材的玩具,竹編青蛙橡皮筋跳繩手陀螺 …等,讓孩子們遠離數位產品,來古厝進行一場肢體與腦力激盪的 童玩擂台賽,更邀請了附近鄰居桐樂小樂團音樂與舞蹈表演,伴隨著八袋老師精彩的現場吉他演唱~

記得把時間留下來,3/10、4/13
一起來蕃社陳家古厝走走吧,在老屋裡逛市集回味童年。

當好事遇見番社(下) House好事到底是做什麼的?

回到竹南後我常常在想,在外頭打混了十幾年,有什麼東西是我可以回饋給這片土地、這個社會的呢?我的專長我的技能如何能幫助更多人?

然後,我就去當志工教小朋友英文了……..

但這樣,我還是覺得貢獻度很小…,賣在地小農有機蔬菜?聽起來不錯,要在哪裡賣?網路?實體店面?想著想著,甚至想要租一塊地自己來種有機蔬菜。

好多想法在腦袋裡闖進闖出的,想著,應該要有一個空間可以讓我來發揮,不管是小農有機蔬菜還是文化產業,希望可以帶給這地區的人們一個更好的生活概念。於是某天跟某位長輩聊天聊到此事,沒想到這位長輩的老家是在上次拜訪過的番社!然後她願意引薦我與番社的老屋主人碰面!!!

IMG_2589一切就像是宇宙念力般的,我們認識了古厝的陳爺爺,透過陳爺爺而認識番社、認識中港,也誕生了House好事@番社20號!

 

 

 

 

 

 

起心動念都來自於我們想為這片土地保留更多的美好與愛,陳爺爺亦是。番社是陳爺爺小時候的記憶,長大後看到老家的斷垣殘瓦讓他心疼,也醞釀起翻修古厝的念頭。耗時五年的艱辛修復之旅,很佩服陳爺爺的智慧與勇氣,那種歷史的美與感動不是人人都懂得珍惜的,有幸遇到番社、遇到陳爺爺,讓舊中港與新竹南的流動在此產生。

螢幕快照 2016-05-26 下午12.49.10

House好事@番社20號可以說是一部時光機的入口,帶領人們走入中港的歷史,一探過去的繁華,從古厝建築、金紙文化、到老街城郭,不侷限在艱深困難的歷史文獻,而是保留萃取的文化精華,透過House好事的現代化演繹,在舒適的空間一起來聽聽中港的「金城故事」。

 

14086427_1792005967743892_980914038565958837_o

若你問我House好事是什麼地方,我會說,他像一個家,有著舒適的空間與媽媽手做的家常輕食,他也是一部時光機,帶領拜訪者探詢古城之美,他更是一個文化創意空間,歡迎熱愛生活喜歡文化願意發揮創意的人一起來豐富他。

當好事遇見番社(上) 當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時,整個宇宙力量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IMG_0036

哥哥上小學之後,我們也讓妹妹去念幼兒園,這樣我偶爾可以在家裡接一些案子,保持一個跟外界接軌的狀態。我很喜歡待在家裏(工作),有一張很好打電腦的餐桌跟充滿北歐風的椅子,躺著看書很舒服的沙發、加上窗外陽光投射在家裡白色石牆上而產生的自然光,一杯咖啡、一份自製早餐,自在而舒適,想著,若是能跟更多人分享這樣的美好,那豈不是很棒?有了這個念頭放在心裡,想著有一天,我想要跟更多人分享一個美好的、像家一樣的空間。

陪伴妹妹的過程中,我很享受跟她一起發掘新事物,孩子的觀察力很敏銳,她總是樂於跟我分享許多她發現的樂趣,那些事情往往在大人眼中是毫不起眼的,在孩子眼中全都是寶物。所以我常常透過妹妹的眼睛去看四周,想著如果我是妹妺,那她會發現哪些事情是我看不見的。

DSCF2093於是,每天早上或下午,我總會給自己一些時間出去晃晃,重新認識這個我剛搬來的地方,去聽聽市場賣菜大嬸在聊什麼、故意在早餐店聽隔壁桌聊天、走到無人巷弄去探險、美術館圖書館晃晃看這兒的人喜歡什麼類型的藝文收藏。

有一天,我一樣漫無目的地騎著車探險,路段進入中港慈裕宮變得有點安靜,房子的高度也相對低矮許多,前些天路邊的鐵炮百合大開花,我還停下車來路邊即興速寫了一張圖。

13138797_10209633731027000_1781097567030288097_n

想著不如停下車,展開一小段的徒步之旅好了,遠遠的一棟紅磚紅瓦的三合院吸引我目光,除了古厝翻修的極完整之外,那門牌上的字著實有趣味,斗大的「番社」二字讓我開始想像這裡以前應該是跟原住民有關吧!

FullSizeRender

 

小小巷弄裡的住家不多,也看不出前後門的區別,緩下腳步後發現這裡有些古老有些慢,當時,我還不知道這裡是整個竹南地區歷史文化的起源地,還以為只是一個浪漫的地名。

 

發現這個小天地之後我便常常去駐足拍照,捕捉那裡的紅磚老屋在陽光照射下不同的琥珀色光影,屋頂瓦片在襯著藍天的時候美得像一幅畫、光看整片紅磚時卻覺得古意十足,幾戶人家門口擺放一疊疊金色的紙,帶點靛青色的老舊門片、綿延的紅磚、成疊的金紙,這顏色組合看的我目眩神迷,恨不得自己是攝影大師可以拍出世界第一的得獎照片來讚嘆她的美。

12891010_10209375377688328_8713126058417115159_o

我不知道番社是什麼地方,也不知道為何這些人要在門前曬金紙,而這些問號,卻是引導我一步步進入他的引子。

「當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時,整個宇宙力量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當好事遇見番社(前傳) 自以為很偉大的媽媽

放棄經營十多年的職場地位,回到家庭陪伴成長很偉大嗎?

其實一點都不偉大,偉大的是不管你做任何決定都還是伸出雙手擁抱你、無條件支持你的親愛家人。

從交往、結婚到生小孩,我跟老公一直都是分隔兩地,孩子出生後分別在婆家跟娘家帶,我很享受在工作上衝刺的感覺,即使是假日家庭也一直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陪伴是重質不重量。老公孩子一直都很挺我,甚至假日還會一起上來台北陪我工作、等活動結束再一起回家。

264894_2229382340983_5015700_n兩歲的工作人員

一直到兒子要上大班了,我好像不太確定兒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 聽說他中班每天都有回家作業、聽說他上跆拳課撞到牆頭受傷、聽說他們畢業典禮要練習跳舞,老公每天都會跟我分享兒子的點滴,就算有時上班太累早早睡著,也會記得隨時update我家裡的近況,常常讓我跟孩子們視訊聊天,維持一個媽媽的形象。

媽媽,是在電話那頭的動態影像、也是假日會來陪我玩的人,只是星期一就要「回去」台北了。

294041_2487777200693_344639423_n偶爾也要兼差主持人

嘗試著通勤爭取陪伴時間,但時間其實都花在通勤上了…陪伴的質量都不好。沒別的原因,就是,我想陪孩子好好的玩一玩,在他還願意跟我玩的時候,在老公的支持下,搬回家了,離開了那個教會我做人道理、職場倫理、挑戰自我、絕不輕言放棄、交了知心好友的公司。

突然的暫停讓我很不知所措,一直找事做,常常給自己設定一個月小目標、三個月大目標的計劃,想著要如何讓日子過的跟上班一樣充實有效率。

會有這樣的想法實在蠢到了極點…

根本忘了,那個暫停的初衷叫「陪伴」

DSCF1925

好一陣子忙的團團轉,不擅長家事的我做起來心煩意亂,偶爾陪著孩子一起午睡都會讓我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事生產竟然還睡午覺?!老公察覺我的不安與焦慮,天天陪著我聊天,有時會問問我今天做了些什麼,沒想到這問題更嚴重,我根本一天什麼都沒做呀!?對於過去的我來說,沒打電話、沒寫信、沒讀新聞、沒出門開會就是什麼都沒做呀!!!

回顧到這裡,深深覺得自己好有病…

老公看情況發現我病得不輕,花了好一段時間對我心理治療,「想休息就休息」、「想看書就看書」、「想看電視就打開它」,「一整天沒做事沒關係,回來我會幫你」,不再問我今天做了什麼,反而問我今天有沒有好好休息,慢慢地,罪惡感減輕許多,逐漸地,我找回了一些生活的步調,不再執著計畫、生產力、貢獻,而是想著眼前我可以如何陪伴家人、如何讓一家人生活更開心、更豐盛、把握每一個相處的時刻。

心情調整好後,才真正覺得又回到自己,然後,我又開始找事做了……..(咦?根本一點都沒改變呀!?)

其實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學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慢下腳步、留心身邊」,以前常常會因為時間壓力要排行程表、壓時間,跟孩子在一起壓不得時間的,逼自己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沒關係,慢慢來,我會等你」,「不急,你慢一點」,唯有等待孩子才能自在的成長,而這樣的等待與陪伴,也促成了我與house跟番社的相遇。

古厝裡的花磚:馬約利卡瓷磚海上歷險記

14138050_1790469431230879_5192810135767904302_o

去年到金門旅遊時,參觀了不少古洋樓,便對這類帶點南洋風味混雜著西方建築裝飾的老屋很有興趣,一路上拍了不少,其中有著花草瓜果鮮豔的瓷磚牆更是我取景的好所在,一直到此時接觸到番社古厝裡的「馬約利卡瓷磚」或稱「花磚」,才真正展開與這種美麗建材的時空對話。

tile on the roof

這類型的花磚在台灣的興盛期極短,大約只有15~20年(1920~1935),當時台灣仍為日治時代,幾乎所有的彩瓷花磚都是日本進口,而我們也可從目前現有的傳統建築中找出一些花磚的蹤跡,有些是放在屋頂做裝飾、有些則是鑲坎在牆面上,在金門還可看到大面積的花磚拼貼裝飾。

那為何這有著洋名字的「馬約利卡瓷磚」會從日本進口到台灣,進而跟台灣的閩式建築或是金門的洋樓做結合?這問題就要依循著「馬約利卡瓷磚的海上歷險記」來解謎啦。

早在西元九世紀到十世紀的伊斯蘭文化地區藝術發展相當興盛,伊斯蘭結合了馬賽克裝飾及東方彩繪瓷器的概念,發展出屬於伊斯蘭風格的彩繪磁磚,應用於回教的清真寺建築上,隨後傳入西班牙,發展出西班牙風格的「馬約利卡瓷磚」,到了十五世紀中期,西班牙所生產的陶瓷器經由地中海的Mallorca島出口到義大利,接著傳到法國、比利時。由於十六十七世紀歐陸戰爭的關係,藝術家及製造商出走遷至荷蘭,在荷蘭備受禮遇、並在Delft從事生產,造就了知名的「台夫特瓷磚」。瓷磚當時成為流行建材,應用於居家環境或是宗教建築。爾後瓷磚文化傳入英國,演變成「維多利亞瓷磚」。

伊斯蘭/土耳其磚

islamic tile1 12622687-Turkish-tile-Rustem-Pasa-Mosque-Istanbul-Turkey-Stock-Photo-istanbul

西班牙馬約利卡磚/荷蘭台夫特瓷磚

majolica tile Spanishdelft-landscape-tiles2

英國維多利亞磚

vitorian tile2 vitorian tile

(花磚整個是環遊世界又落地生根的代表呀!)

不管是伊斯蘭文化、西班牙、荷蘭或是英國,彩繪磁磚都相當具有當地及當代的文化特色與風格,而遠在大西洋的彩磚又是怎麼來到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呢?

在亞洲地區,花磚運用的地區北至日本、韓國、中國東北,台灣、福建、廣東,再至南洋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其引進的路線大約有兩路。在十五~十七世紀的歐洲史上,是著名的海權時代(或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到處群找新的殖民地),更在十八十九世紀掀起了海上的強勢貿易,將歐洲國內製造的花磚輸入被殖民的東亞與美洲,因此一些經歷過歐洲殖民的東南亞國家現今仍可以見到許多當時來自歐洲的花磚建材。

第二路是來自當時正在實行明治維新的日本,隨著明治維新時期的仿歐風潮(尤其是學英國),英國的維多利亞瓷磚傳入日本,由於這類建材色彩亮麗、圖案優美、也容易清潔,相當適合多雨氣候的地區,因此日本大量製造花磚外銷亞洲各地,台灣當然也沒錯過這樣的貿易盛況。

目前台灣現有的傳統建築花磚幾乎都是該時期從日本進口的,每片花磚的背後也都留下了製造商的資訊。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開打,日本國內進行物資管制,花磚製造與出口量大幅減少,1941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花磚更是全面停產,而台灣的花磚建築史也就隨著戰爭而結束了。

下一集,我們來聊聊花磚的圖樣吧!

參考資料:台灣老花磚的建築技藝—康鍩錫著

House好事&番社的相遇

FullSizeRender_12016年初春的某個午後,騎著機車,想在接孩子下課前給自己一小段路散步,老舊房子屋簷下做日光浴的金黃色紙張好似在指路,就這樣浪漫的闖進中港番社、這個時間暫停的空間。

離開工作返回家庭,心情起起伏伏,在生產力、自我實現、家庭照顧之間徘徊,想著怎麼做才能平衡,想著,一直以來都希望帶給身邊所愛的人正面影響力,成為better me。現在的我,沒了工作、沒了主管身份,要如何做到?

就像魔法般的,紅色的磚牆與金色的草紙帶著我來到這裏,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House好事?,是一個在樸實古厝裡的空間,分享著生活的美好事物,也是進入中港番社的時光機入口,陪伴大家細細品味文化之美。

   FullSizeRender_4